广告
广告
市场需求?全屋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市场解读 > 正文

市场需求?全屋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2022-06-01 17:14:00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点击:37137

【哔哥哔特导读】当前全屋智能正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多方面持续向好发展,其市场爆发指日可待。

前言

不少人会认为,全屋智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可能只是存在于电影里或者展厅里的一种表演。但事实上,全屋智能早已开始一步步进入家庭、酒店民宿及商业楼宇为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智能生活体验。全屋智能的特征是对某空间场所内的家居设备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并赋予其人与场景交互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综合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赋予智控系统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控制、自主反馈的生命力。

全屋智能的市场进展与空间

目前全屋智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赛道,特别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的健康化和个性化,加之房地产行业需要智能赋能去库存化的趋向,对全屋智能的市场都带来更大的刺激性消费,也间接带动了相关企业在全屋智能市场的多点开花。当前地产商与全屋智能厂家形成战略合作,落地多个楼盘项目,以县区级智慧社区为主,带来全屋智能概念的项目效应,并且以智能照明为突破点建立多家全屋智能照明合作商,整体市场前景发展趋好。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丰富着全屋智能的体系。从精神层面来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智能家电在市场上不断普及,也在逐步培养人们的智能产品使用习惯和需求。政策层面看,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转变,是物联网的必然发展趋势。全屋智能家居作为新兴产业,我国近十年来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政策扶持层出不穷,全屋智能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在未来3-5年必然发展为万亿市场。

根据IDC《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十大预测》,智能家居增长势能向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倾斜,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2022年,2%的智能家居设备将服务于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目前中国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处于场景增长导向阶段,市场体量将迎来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全屋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市场需求下,全屋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形式

伴随着市场应用需求,消费者更加青睐于舒适健康的体验感,全屋智能市场更加趋向智能化、便捷性以及个性定制化。作为全屋智能的上游企业,以自身自主的技术和市场关注点切入,为全屋智能提供前沿的创新应用形式。

在全屋智能领域,利尔达以打造智能健康的光环境为切入点,结合高品质的健康光源和智能化产品来打造以人的需求为根,以人的健康为本的应用场景;同时辅以未来智能照明与大数据形成链接,以先进的智能软硬件合体,形成人、环境与智能软硬件之间的多向互动,推动全屋智能健康场景从单向控制迈入多向互动的智能时代。

作为一家专门为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一站式通讯技术产品和大数据云平台服务的公司,开发芯片方面,宁波小匠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匠物联”)积极与阿里平头哥及其他芯片公司展开合作,通过丰富的产品开发、落地经验和多年的技术积累,参与到芯片的设计和需求定义中去。其模组包括但不限于蓝牙、Wi-Fi、Combo、ZigBee等模组。

据公司市场负责人寒光介绍,小匠物联独创的QUMI零代码平台和小匠专有云通过全链路的物联网技术。在全屋智能领域,小匠物联的Wi-Fi、蓝牙mesh、Wi-Fi 6的组网方案,为智能家居厂商和品牌方提供从云到端的一站式AIoT物联网解决方案,加速物联网智能产品开发。小匠物联零代码开发平台可快速开发产品,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设备接入、控制、管理、云平台搭建及云运维的“管、控、营”一体化服务,助力智能产品企业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而且具备为全屋智能设备提供互联互通、智能交互习惯和个性服务等能力,打造智能化家居场景。

美芯晟作为一家电源芯片供应商,一直与业界多家知名照明企业和协会紧密合作,共同为创新打造更加智能健康的光环境而努力。市场总监冷雄介绍:“我们在智能LED照明驱动芯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辅助电源、超低深度无频闪调光芯片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包括MT971XB、MT8813S0、MT7656/8等解决方案以及其他智能照明产品,为照明客户提供整套智能照明系统中电源部分的全部解决方案,满足LED智能照明应用于多元化场景的多重需求。”

市场需求?全屋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随着应用加深,全屋智能市场趋向哪里?

目前全屋智能市场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随着技术应用的发展,未来可能会逐渐模糊有线和无线之分。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关注点不在具体的技术,而是技术呈现出来的效果,但对于全屋智能厂家来说,哪种连接方式都需要能够互联互通即可,这样才能最大化的降低市场购买和售后成本。

利尔达客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尔达”)市场总监郭鹏鹏表示,顺应时代的发展,未来也会涌现出新的要求,即应用上实现互联互通互相可操作,基础硬件呈现百家齐放的业务形态。这样才能让各个全屋智能厂家沉淀做出独具特色的好产品,而不是同质化严重的冗余产品。

另外随着物联网在家居场景的应用不断加深,市场的需求逐渐从智能产品往全屋智能发展,以往智能家居的主要壁垒在于无法满足整合化的居住场景需求,单点单品智能无法解除场景孤岛。

寒光认为,全屋智能市场的未来发展,必将向融合通信技术方向发展,即有线和无线融合,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融合。只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全屋智能,把所有产品都并入到系统里来。特别是华为推出了全屋智能方案,大大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和提高了消费者的兴趣,同时小米和百度等平台也在推出自己的智能家居方案。欧瑞博、绿米等智能家居品牌方也在发展经销商体系,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接轨全屋智能,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实际上,全屋智能的应用距离我们已经不远,甚至开始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对全屋智能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飞雕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何克明建议,作为全屋智能厂家,一定要事先大力宣传全屋智能,可以搭建样品间,从高端市场进入,再慢慢地平铺到普通用户,让消费者快速知晓。

另外在全屋智能市场发展趋势之下,他认为要注意的是功能的综合性,而且功能使用要有稳定性、可靠性。特别是对智能照明来说,由于信号干扰,全屋智能对辐射安全要求可能会有显著提高,因为目前只是单个产品,但是组合产品还没有形成要求。

相信在使用智能产品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已经体会到了智能产品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但易探科技总经理宋哲认为,智能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时候非智能产品和智能产品能达到平衡点,继而让智能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他表示,无论是全屋智能厂家技术的投入,设计师的设计优化,还是价格的下降,甚至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实际上都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但是无论是担任行业的哪个角色,都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将产品使用的效果做到更好,同时控制好质量,把价格也做到比较有竞争力的状态,那么全屋智能市场一定会发展起来。

全屋智能市场的发展趋势与企业规划

目前我国全屋智能家居平台众多,但不同服务方向的智能家居产品各成体系,产品与操作终端之间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智能单品不能互联互通,系统化的智能家居体系无法真正实现,从而无法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全屋智能市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往统一标准、产业链整合、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寒光表示,小匠物联将推动行业的互通互联,为行业的互通互联做出努力。不仅加大对产品端和技术端的市场规划,加强边缘计算和边缘网关的技术能力,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会利用云端技术、通讯技术,降低智能产品的生产门槛。

市场需求?全屋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来全屋智能势必会进入量产阶段,规模效应随之而来,再加上是市场竞争的因素,产品价格会趋于平民化。而由于市场的火热,会涌现更多的资本市场,通过并购的方式打造出更多的一流全屋智能品牌商。并且随着全屋智能市场的需求趋向于刚需化,会打破目前现有的发展格局,出现更多以全屋智能为依托的服务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大众需求,呈现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让更多相关行业进入全屋智能,以此快速推动全屋智能市场发展。

在此过程中,利尔达以智能健康的光环境为切入,伴随传统照明厂商的业务形态升级,规划了以传统照明厂商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主的市场路径。通过全屋智能光环境为主要形态,来打造以照明服务为基本的业务模式,并从全屋智能健康光环境设计出发,落地更多的全屋智能项目。

郭鹏鹏表示,当智能照明产品进入量产阶段,规模效应随之而来,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因素,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是必然趋势。

结语

整体来讲,全屋智能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竞争格局尚不明确。行业标准的统一以及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都离不开全屋智能行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共赢。随着市场应用的需求日益突出、政府扶植以及技术的优化升级,全屋智能的产品价格成本下降,人们对全屋智能的接受程度增高,全屋智能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品牌商持续涌入,并形成智能健康的服务生态。同时毋庸置疑的是,由多传感器布局引导的主动式感知将成为全屋智能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延展
全屋智能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