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信产部彻查手机贴牌被指有人欲借刀杀人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 正文

信产部彻查手机贴牌被指有人欲借刀杀人

2005-04-21 08:48:58 来源:eNews

【哔哥哔特导读】信产部彻查手机贴牌被指有人欲借刀杀人

“被调查企业”深圳托普称调查并非针对“正当贴牌行为”;信产部、国家工商总局均“不知情”;有业内人士称整个事件很可能有企业在操纵。

  上周,“信产部彻查手机贴牌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时间,贴牌手机面临末路的说法,让众多手机厂商噤若寒蝉。因为国内相当一部分手机厂商,都与贴牌生产有一定瓜葛。但是,就在相关报道掀起轩然大波之际,报道中的主角信产部的有关官员则明确表示,并不知道“调查”之事。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事很可能是某些手机厂商出于生存压力,假借政府之名,行“借刀杀人”之实,倒逼主管部门严查痛斩手机的走私与贴牌行为。

  传言指向托普

  上周的相关报道,大多指向深圳一家名为托普的手机厂商,而查处方则是“信产部和国家工商总局”。报道称调查重点集中在深圳托普一家公司,范围尚未扩大,但是此举已经形成一定的“寒蝉效应”,一些厂商担心,此前的“借牌”生产历史将使公司申请手机牌照受到影响。

  两部门联合调查好像并非捕风捉影。托普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的行动并非是针对“贴牌”行为。该公司总经理刘万荣称,此次查处的重点在于假冒和走私的贴牌产品。

  针对此前有报道所称去年市场上销售的贴有“托普”牌子的手机超过1000万台,刘万荣也予以否认,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假冒的产品,“甚至连入网标识都是假的”。

  “托普去年在国内的手机销售量仅为100万部。”刘万荣表示,假冒产品也给公司利益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公司正在配合当地工商局进行追查。至于追查结果,他表示,目前已经截获了不少假冒产品,但制造方已经“人走楼空”。

  托普方面承认公司存在借牌给没有牌照的国内厂商生产手机产品的行为,涉及的合作方包括江苏高通、金立等。其中江苏高通上月底刚刚获得手机牌照,而金立则正在申请过程中。

  刘万荣坚称,此次政府的调查并非针对这些“正当的贴牌行为”。

  “没有几个清白的”

  “在贴牌这个问题上,国内没有几家手机厂商是清白的。”一家手机厂商的高层这样向记者表示。在传言中卷入彻查风波的并非只有托普一家。

  但记者采访发现,几个与贴牌有染的手机厂商如天时达、CECT等均表示,尚未受到任何调查。

  CECT的总裁吴志阳则表示,公司与多普达、明基等公司的合作都是有资本关系的,“这种正当的合作经得起政府的调查”。

  涉及借牌的企业的反应则更为复杂。金立的助理总经理张高贤昨日表示,公司申请手机牌照的进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认为此次的调查不会进一步扩大化。

  但调查行动的“寒蝉效应”仍然开始显现。北京的一家正在申请牌照的厂商则敏感地表示,不希望提起曾经借牌的历史。这家不愿具名的公司称,“托普事件之前谈贴牌没问题,托普事件之后就不行了”。该公司高层透露,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提醒,表示不希望此事影响公司申请牌照。

  部分业内人士则表示,一旦调查范围扩大,本土手机品牌中多半都会受到牵连。如同一家手机企业高层所言,国内的手机厂商在这一问题上没几个是清白的,故而相关部门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值得关注。

  信产部“不知情”

  就在“调查”使得业界风声鹤唳之际,信产部发言人则表示,对报道中所称的手机贴牌调查行动并不知情。记者同时也未能从国家工商总局证实两部门联合调查之说。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重要商品处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等机构均向记者表示,不清楚相关事宜。

  尽管如此,相关报道已经让一些厂家感到寒意。目前不少国内企业都在按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申请牌照,但这些企业在未获得牌照之前大多已经涉及到手机生产。

  在手机牌照实行审批制度时期,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甚至停止发放手机牌照,一些没有牌照的厂商纷纷与有牌照的企业合作生产手机,并向后者支付一定租牌费。2003年7月和8月,信产部连续对这一现象发出警告,称将严厉查处借牌行为,但收效甚微。

  -业内观点

  有人借刀杀人

  按照目前信产部与国家工商总局的表态,查处手机贴牌事件的相关报道就显得有些奇怪。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种观点:整个事件很可能有企业在操纵。

  贴牌,俗称OEM,是国内手机行业的特殊现象,是未获手机生产准入资格的企业曲线入市的一种方式,国内手机市场中出现的贴牌现象已经存在多年。

  简单地说,贴牌其实就是一些企业,自己拿出成品手机,向已有牌照手机企业缴纳一定“租借费”后,贴上后者的商标上市销售。消费者购买水货手机,全出于价廉物美,这属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走私手机不同的是,一旦购买贴牌手机后,消费者可能最后都不知道找谁维权,像个皮球被厂家踢来踢去。因此贴牌是国内手机产业乱象环生的诱因之一。

  一些企业通过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对采购的手机零部件进行组装,以虚假的入网许可证和非正当手机品牌进入市场。这类企业除了一条生产线外,包括售后服务、技术研发等耗资巨大的环节一概缺失。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如此恶劣的手机市场环境,信产部和工商局仍然按兵不动,而此时严查贴牌手机的假消息却满城风雨。此事或许有这样一种可能:某些手机厂商出于生存压力,假借政府之名,行“借刀杀人”之实,倒逼主管部门严查痛斩手机的走私与贴牌行为。

  事实上,一些厂家早就希望政府部门对手机贴牌痛下杀手。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国产品牌手机产销衔接座谈会”上,波导、TCL、康佳和夏新等国产手机厂商联合要求政府对贴牌产品进行查处,称泛滥的贴牌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没有保证,且以低价冲击了市场秩序。

  本报记者 李嘉陵 邹山

  -记者观察

  手机乱源:贴牌与水货

  国内的水货手机有两大特点:一是价格便宜而长相与原形一模一样,二是坏了没地儿修。

  同样,贴牌手机的诸多弊端一直为业界诟病,但其市场却有增无减。

  北京的水货手机有两大市场:西直门和木樨园。这两大地区长期以来水货手机泛滥。最流行、最时尚的手机总能在这里找到,且价格一般都会低3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满足感。

  但问题同时出现了。为什么市场上会有如此多的水货手机旺销,且行情一直都不错,且主管部门无动于衷?问题还在于,在媒体一再追踪水货手机进入国内市场的踪迹之后,却并未听到调查与斩杀之声。

  在核准制出台后,贴牌手机的两大环节:卖牌企业、买牌企业均被无情地推到了火炉之上,接受市场的烘烤。

  目前,最需要获得答案的问题仍在于: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如何查禁市场上大量的走私手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产手机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水货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最大威胁。据他估计,国内一年的水货手机销量有近1000万台。水货手机少缴纳17%增值税,不用承担售后服务成本,因此,其价格要比正规渠道的手机低出30%.

  这位业内人士介绍称,中国手机市场一年的销量近9000万台,但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由水货手机分占。虽然信产部多次开会呼吁打击手机走私行为,但时至今日走私手机仍然猖獗。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延展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