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关税之后,我们才看懂ST和英诺赛科这场GaN合作的真正价值
2025-04-08 10:16:53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作者:廖正世 点击:2600
近日,美国宣布对全球大多数进口商品加征10%基础关税,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追加“对等关税”,将中国商品综合税率推升至54%。中国随后反制,扩大关税覆盖面并收紧部分关键材料出口。
地缘风险和全球制造成本被再次推上台面。
对于高度依赖全球制造网络的半导体行业而言,这一轮政策调整不仅抬高了成本,也将“在哪里制造”成为影响定价结构与交付路径的核心变量。
图片来源:pixabay
就在政策正式公布前三天,意法半导体(以下简称“ST”)与英诺赛科宣布在GaN功率器件领域达成制造合作:ST将在中国使用英诺赛科的晶圆产线生产其产品,英诺赛科则将借助ST在欧洲的产线完成自身晶圆制造。
这是一种由两家IDM建立的前端制造协作方式,不仅打通了制造资源的双向使用,也在工艺流程、产线认证和区域部署上实现了结构互认。
它所呈现出的,不只是制造路径的重组,更是一种能力形态的变化:制造能力正从单纯的产能调度,演变为企业能否在成本波动、政策不确定与交付挑战中保持持续出货能力的基础结构。
这种结构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视作“制造自由”——指的是制造资源能否按需部署、灵活切换,并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实现稳定交付。
在这样的语境下,ST与英诺赛科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清晰样本。
01 54%关税之后,制造自由成为供应链第一变量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除美加墨外的大多数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础关税,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追加“对等关税”,中国输美商品的综合税率被推升至54%。政策发布当天即生效,美国海关同步调整通关程序,加快税率结算并限制暂缓执行条款。
两天后,中国予以反制。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对部分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强出口管制,调整配额审批机制,扩大不可靠实体清单。
与过往围绕特定品类或双边关系的贸易摩擦不同,这轮关税措施呈现出三个特征:波及范围广,执行效率高,政策穿透深。不仅对制造环节本身构成价格压力,更对供应链结构带来连锁影响。
图片来源:Pexels
在这一轮关税背后,真正被重新定价的,是“制造在哪里”这件事。
半导体行业尤其敏感。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模组整合和终端交付常常分别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制造路径天然跨境。在这种结构下,路径上的每一次区域切换,都可能引发税率重算、通关流程重排、成本结构再配置。
而几乎所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与交付路径都高度全球化。一旦制造地进入关税敏感区,其背后的成本结构就可能被政策直接改写。
制造路径能否具备跨区调配的灵活性,是否可以对冲制度性波动,开始成为定价策略和交付节奏的前提约束。
02 IDM互为制造? ST与英诺赛科打破了什么结构
而就在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前三天,一场看似常规的制造合作,预先搭建了一个可配置、可调度、可背书的制造路径。
在地缘博弈推动制造成为核心变量的当口,ST与英诺赛科在GaN领域的合作应当被重新审视。它所触及的制造协作方式,正在构成一个新的结构信号。
根据官方新闻稿,双方将在氮化镓(GaN)功率器件领域展开技术开发与制造协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制造产能的“双向使用”:ST将利用英诺赛科在中国的晶圆产线生产其GaN器件,而英诺赛科也将借助ST在中国以外的制造设施完成自身产品的生产。
这不是一次常规的供应链配套,它明确地将制造能力彼此开放,并跨越了地理和政策的边界。
这一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它发生在两个IDM之间。过去,IDM体系内部的制造资源几乎都是自用闭环,即使偶有产能共享,也多集中于封测环节。
而此次合作直接打通的是前端晶圆制造,在晶圆工艺、质量认证、产线标准化方面必须高度对齐。这种跨IDM之间的制造背书,尚属首次。
从制造结构角度看,这种协作打破了两个边界:
这也意味着,制造的“信任机制”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工厂是否可控”,演变为“制造能力是否可验证、可复用、可转移”。工艺标准化、品控流程一致性和交付信任机制,将成为制造协作能否走出企业边界的必要前提。
ST与英诺赛科这场合作,不只是产能补位,而是在制造路径地理分布与工艺层结构层面,为“制造自由”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操作样本。它展示出,即使在IDM之间,只要标准一致、认证互通,也可以实现跨制度、跨区域的产线协同。
这不仅缓解了个体产线负荷问题,更建立起在全球制造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一种具备可调性与可背书能力的交付体系。
03 制造自由≠自建产线,是制造网络的信任可控分布
在此次关税调整之后,制造路径的地理分布与政策暴露度,已从后台参数变成订单配置的一部分。制造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能否建立结构冗余、应对政策波动的能力。
在过往的IDM逻辑中,制造是一种封闭资产,是企业技术能力和产能规模的象征;而在Fabless体系中,制造则是被外包的、标准化的、可调度的。而当制造路径遭遇政策高压与地理敏感,这两种传统范式正在GaN赛道上显露出新的张力。
图片来源:意法半导体
ST与英诺赛科的GaN制造合作,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路径参考:不是单纯扩产,也不是彻底外包,而是“双IDM间制造互信+地理互补”的柔性协同模式: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它不是把制造变成一项固定资产,而是将制造能力嵌入一个可调用、可互认、可跨区信任交付的网络中。
图片来源:英诺赛科
这对当前的国产GaN企业,是一次现实镜像:
ST与英诺赛科的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制造自由的价值,在过去或许只是优化手段,而在今天,则是对抗政策变量的前提机制。制造能力是否具备结构弹性,能否在政策变量下完成交付,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体系的基本能力要求。
这场由54%关税放大的冲击,也正在把“制造自由”的问题推向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决策核心。
这场合作带来的启示,也许不只局限于GaN,更属于每一个正在重构制造路径的半导体企业。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帮助嵌入式系统设计人员,包括TI在内的半导体制造商正在开发功能丰富、体积更小的微控制器(MCU)和嵌入式处理器。
当中国智造遭遇国际技术封锁,一家 30㎡小作坊如何用 24 年逆袭为行业标杆?从日本夹头寿命三个月到国产寿命五年突破,这家企业如何用技术突围重塑电感自动化设备配件格局?
在电感变压器的制造环节,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实现精准、高效的缺陷检测?腾科凭借其创新的AI检测技术,正在为这些问题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2025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聂鹏举提出“将电机行业纳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体系”。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长期被英飞凌、安森美等海外巨头垄断的背景下,国产功率半导体能否借势政策东风突破高端封锁,真正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在全球能源变革与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连接器行业竞争激烈。温达电子却脱颖而出,2024年业绩强势增长30%。新能源汽车与AI终端市场是否成为财富密码?
本文对无所不在的感知-面向智能和自适应系统的微机电系统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并且对智能传感器与机器人的融合成为有效提升制造企业产品良率和效能的新潮作论述,由此对引出的如何应对传感器静噪已成为设计工程师与厂商必须克服解决的痛点问题分析作说明。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